《魯班經》也叫《魯班經匠家鏡》,其並非魯班所著,實為明萬曆年間成書,由當時的工部御匠司司正午榮彙編而成。如果再向前追溯,創作《魯班經》的靈感當來自《魯班營造法式》一書,後者成書於明成化年間,比《魯班經》要早百餘年。《魯班營造法式》被認為是工匠行業的首部官方著作,而《魯班經》則是這一行當知識的集大成者,凝聚着我國數代工匠的心血。
《魯班經》圖文並茂,簡潔明瞭,實用性強,通俗易懂,它不僅對建築結構特點進行分析,還對傢俱製作技藝進行介紹,尤為重要的是,它對工匠行業約定俗成的規則以及應該注意的事項進行歸納,使後世不僅能從中學習到建築建造、傢俱製作的相關知識,還能規避某些風險,避免重犯前人犯過的錯誤,《魯班經》因此成為工匠行業的經典之作。
筆者有幸購得一套清代的《圖説魯班經》,共4本,每本長20.4釐米,寬12.5釐米,厚0.4釐米。封面上除了書名和卷別外還註明“丙寅年清秋月編繪”,另有橢圓形印章,可惜字跡模糊,難以辨認。據推算,這套書應該是1866年秋刊印的,距今已經有150餘年的歷史。書籍除邊緣處有些許破損外,其餘部分還算完好,對於歷時一個半世紀的書籍來説,實在難能可貴。
在古代,許多工匠都難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其行業的知識多靠師徒之間或家族內部口耳相傳,即便積累了一些經驗也較容易失傳。《魯班經》的出現彌補了這一缺憾,即便今日,這部古籍在中式建築建造和中式傢俱製作等領域仍有着較強的指導和借鑑意義。 (謝麗成)